寿山石分类
时间:2013-08-02 09:42:00 来源:转载 作者:转载
艾叶绿
绿石在绿色月尾石中,有色浓如老艾卜考称为艾叶绿石,淡绿者称艾背绿石。石质松易于
裂,需用油保养。明朝福州名士谢在杭曾言:“艾)绿为寿山石第一”,并说“产自五花石坑”。然至今日,尚未见五花石坑的艾叶绿石。故此成为寿一石开采史上的疑案。
艾叶绿石产于福建、浙江、辽宁、石色如同艾叶般翠绿。艾叶绿是名贵上品,除质地温透精绝外,它的颜色更是浓艳鲜嫩,翠绿无比。辽宁产的艾叶绿是最上品。
寿山石在明代以艾叶绿为最上,清代以后首推田黄。
艾叶绿色青翠,质灵秀。间或带点绿黄色的称艾背绿。是寿山石中品质最上乘的,艾叶绿产量极少,无脉可寻,偶尔在矿石中出现一点这样的精灵,多是脱蛋类的石头,可遇不可求的。明清文人推崇为第一,价格很高
艾叶绿石的石质用手摸之,石细如婴肤,有一种石中分泌油脂的感觉。不火,不躁,端庄秀丽。纹理在强光之下呈半通透状,由于石头受水冲荡滚动而成的裂痕又经过近千万年的水中氧化,而出现红格,如雨后彩虹,异常美丽。
白田石
白田石是白色的田石,其色泽绝少纯白,多略带微黄或如蛋壳青,以近似羊脂玉者为上品。其萝卜纹明显,细嫩绵密,红筋、格纹浓如血缕。在白田石中有质地通澈或外表全裹黄色层者,别名白田冻、金裹银田石。白田冻——是指质地晶莹通透的白田石。多产于上坂田中,近似坑头所出白水晶,表里色泽无甚变化,筋络显露。金裹银田石——俗称“金包银”。外表包裹纯黄色皮而里层则为纯白色,正与银裹金田石相反。色层分明,黄白相映,别饶情趣。惟往往黄色皮层稀薄,难求均匀。有些白田石仅局部泛黄色或挂稀疏黄皮,不可与“金裹银”混为一谈。
大洞高山石
大洞高山石大洞亦为古洞,位于和尚洞,尾下方,或日系明代僧侣所凿。因洞深且广.石脉阔.故称大洞。所出石材,性坚质硬,有红、刍、黄等色,以诸色相间者为多,时有透明、半透明的晶冻.分别称为大洞晶石、大洞冻石。
大洞黄石
大洞黄石是寿山石的一种产于旗山旁,多为比较粗的石头,质地硬脆,且容易裂。石中常杂有散状白渣,色呈赭黄或暗黄,质较差。
大健洞高山石
大健洞高山石,和尚洞中有支洞,为清时石农黄大健开凿,所出之石便称大健洞高山石。石微坚,多砂格,易裂,质逊于和尚洞高山。
都成坑石
都成坑石产于高山东北2公里山涧中,明末清初时发现,清道光年间(182卜1850年)开始大量开采。石质结实、晶莹,色彩丰富,有红、黄、白、灰、紫等色。表里永不变色。都成坑石,又称为杜陵坑石,产于杜陵坑山中。杜陵坑山位于高山之东,南望加良山,北隔寿山溪,与善伯旗山、善伯山、月尾峰对峙。这个矿脉还出产马背石、鹿目格石、蛇匏石、尼姑楼石、迷翠寮石和花坑石。行谚有云:都成坑,砂成山,有水色,人人贪。近年又出新坑,其石质较松但通透度较好。由于杜陵坑多结于岩石之上,故矿层稀薄,解石困难,材大者甚少,佳者质与价均仅次于田石。都成坑品种繁多,有以洞分,有以质分,一般则以色分。
白都成坑石色白,纯白者少见,多白中泛黄、泛灰、泛青、泛蓝,或葱白。以色清恬,性通灵者为佳。谚云:“都成坑,砂成山,有水色,人人贪”。
红都成坑石色红,因深浅浓淡,分为橘皮红都成坑石、桃花红都成坑石、朱砂红都成坑石等。以橘皮红都成坑石质最佳。朱砂红都成坑石中偶出
冻石,称为朱砂冻红都成坑石。
黄都成坑石色黄,也因浓淡深浅,分为黄金黄都成坑石、桂花黄都成坑石、熟栗黄都成坑石、枇杷黄都成坑石诸种,以色纯性灵质坚者为上。
黑都成坑石石性坚实,惟不甚通灵。肌理隐含白、灰色,有水流纹,常有砂砾混杂其中
花都成坑石又称五彩都成坑石,为多色混杂的都成坑石。妩媚艳丽,招人喜爱。材大色鲜者为佳。
都成坑晶石都成坑各石中质地最晶灵、通透的晶石,称为都成坑晶石。以黄色居多,较为罕见
琪源洞都成坑石本世纪30年代间,由石农黄琪源在无名旧洞的基础上重新深采,发现一种凝结通灵的新石。此石一登石坛,声誉鹊起,成为各种都成坑石之冠。色多黄、红、白,性洁,少杂质,肌理常隐现萝卜纹,温柔可爱。
坤银洞都成坑石洞处琪源洞项部,为石农张坤银所开。性微坚,色有黄、红、灰、白或杂色相间。红、黄两色多出佳石,通透,少杂质,纯度比琪源都成坑石略差。肌理多呈条布纹,俗称“月痕”。
元和洞都成坑石洞位于坤银洞之侧,为石农陈元和所开。所产石多杂色,性微坚,半透明,肌理隐现浑白点。偶有红色如玛瑙者,质佳,称为玛瑙红都成石。
粘岩都成坑石各洞与周围岩石相粘连的都成坑石,称为粘岩都成石。其特点为石脉稀薄,石质特别晶莹灵洁,乃寿山石之上品。
掘性都成坑石都成坑各洞均有剥离于石脉的独石,埋藏于坑洞周围的砂土中,由掘取而得。石质脂润,微透明,惟不及洞产石通灵。有网状或环状纹,但纹理紊乱。黄色掘性都成坑石,有桂花黄、枇杷黄、橘皮黄,有时亦出现萝l、纹、石皮、红筋,易与田黄石相混。
碓下黄石
碓下黄石(又名“岱下黄”、“带夏黄”)产地位于鹿目格洞北坡下方。石为黄色,有深浅之分。石性近高山石,不透明或微透明,肌理多含乳白色细点,似“虱卵”。石有洞产和掘性两种。色淡如蜂蜜。洞产者,石多裂痕,油浸则泯。掘性石,质细柔,稍坚,色浓如桂花,外表有石皮,石纹呈红紫色。
峨嵋石
峨嵋石福州寿山石的一种产于月洋山,储量和产量都很大。石质粗劣,多充作工业耐火材料用石。少数石质较好者,可作石雕用材。1988年以来,曾出现一批佳石,俗称“峨嵋晶”石。质通灵,微脆,色有绿带桃红,黄带嫩绿,以及与白芙蓉石、藕尖白芙蓉石相似的,为上等好石,人称“红峨嵋”石、“桃花峨嵋”石、“半山红峨嵋”石、“青峨嵋”石、“翠峨嵋”石、“巧色峨嵋”石、“黄峨嵋”、“峨嵋晶”石等等。
(补充说明)峨嵋石产于加良山西侧的峰峦,因矿山为宦溪镇峨嵋村属地,故名。该矿早在清代已行开发,旧书志称作“月洋粗石”,是因为当时山麓有月洋自然村之故,自1971年该处辟为水库后,村民搬迁垄头居住,村落不复存在。该矿自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开发以来,矿石主要用于耐火工业材料,其中部分矿块质细而微松,也适宜于雕刻。早期在“五号矿”中采凿的矿石近似半山石,质较佳。后期则扩展到整个露天矿山,凡硬度适中者均取作工艺品雕刻材料,量丰且材巨,大者可达千斤。是继柳坪石之后寿山石雕的大批量原料。
二号矿冻石
二号矿冻石石产於寿山乡党洋村二号叶蜡石矿。在开采叶蜡石时偶然获取结晶体团状冻石.质地莹洁通灵,有红、黄、白、绿等色,以黄色为最佳。
房栊岩石
房栊岩石是福州寿山石的一种(又称“饭桶石”) 因山形似饭桶,故名:产地与金狮公山相近,石质坚实微脆,石间多杂砂丁,红、黄、白、灰各色俱备。色黄者,似都成坑石:红紫者,似月尾紫石。1941年前后,曾出过一批土夫状佳石,称为“窠泡”石,性通灵、纯净,半透明.含色点,石质不凡。
福建寿山石-高山鱼脑冻石
高山鱼脑冻石 温润细腻,色洁白,中泛黄彩。肌理有团簇状的棉花纹,或如煮熟的鱼脑状纹。质近水坑鱼脑冻石。
福建寿山石-掘性高山石
掘性高山石由高山各矿床游离而散落于山坡砂土中的独石(成因类似田黄石),质莹腻通澈,肌翌含萝1、纹,外表亦有石皮。月白、黄红色者,颇似田石。惟因久埋山上砂土中,缺乏田石的滋润水灵;石难觅,较罕见
福建寿山石-坑头石
坑头石一般质微坚,半透明,有黄、红、灰、白、蓝诸色,以白、黑两色最常见。也有二色或多色相间,其中质纯通灵者,称“坑头冻”。在坑头洞附近沙土中,偶而也可获转石,质似田石,亦具萝卜纹及红筋,但细察之,可见肌里有白晕起伏,与田石不同。因掘于土中,故名“掘性坑头”或“坑头田”。
在坑头石中,质地凝腻或晶莹者,又分别以坑头冻、坑头晶命名:
坑头冻——是指坑头石中,纯洁凝腻的矿块。色多黑赭或灰青,富有光泽。肌理隐棉花絮纹及白色浑点。
坑头晶——是指坑头石中晶莹无尘的矿块,质特通灵洁净。
福建寿山石-绿箬通石
绿箬通石是福州寿山石的一种此洞位于将军洞左下方,石性近芙蓉石,质微坚、细嫩,佳者通灵可人。色青绿,似浙江青田石中的封门青石。石粗劣者,质硬,色暗,绿色浓淡不均,并含细砂。
福建寿山石-石后芙蓉石
芙蓉石洞在月洋山顶峰。石质极为温润、凝脂、细腻,虽不甚透明,然娴雅尽在其中。芙蓉石开采于明末清初,以其“似玉而非玉”特质,备受文人雅士宠爱。清郭柏苍说:“(石)似玉而纯粹,玉不受刀,逊于芙蓉矣。”陈亮伯亦说:“马之似鹿者,贵也。真鹿则不贵。印石之似玉者,佳也。真玉则不佳矣。”到了近代,声誉更为鹊起,被喻为“山坑之石无其比”,“可与田黄冻石雄峙寿山”。
红芙蓉石 色红,然非纯红,多是在白、黄、青色地的芙蓉石上呈现片片红块,浓者艳若牡丹,亦现水痕和黄筋。娇艳作态,光彩四射。但红石少见,尤为难得.
黄芙蓉石色黄,浓淡深浅似枇杷黄、桂花黄、米黄、牙黄。石质若凝脂通透。古人称其有“橘柚玲珑映夕阳”之雅。黄芙蓉石比红芙蓉石更为罕见。
芙蓉青石 为白里透青或淡青色的芙蓉石,色如鸭蛋壳,时有极细黑点隐于肌理。
红花冻芙蓉石在白芙蓉石中偶见一种红花点点散落其间的冻芙蓉石石,质通灵,韵别致,称为红花冻芙蓉石,为芙蓉石中的神品,难以觅得。
将军洞芙蓉石 将军洞为芙蓉石的主要产洞.又名“天峰洞”,位于加良山山顶。清初开凿后为某将军占据,遂改称“天峰洞”为“将军洞”。此洞所出石,质极纯,柔洁通灵,为芙蓉石上品。后洞塌.石遂绝产。今世上的藏品,皆白色,多为数百年前的旧物,价值不逊于田黄石。
上洞芙蓉石上洞又称“天面洞”,与将军洞为邻.亦为芙蓉石主要产洞。石质温润凝嫩,惟稍逊于将军洞芙蓉石。有白、黄、红色,色地较暗,少神采。
福建寿山石-天蓝冻石
天蓝冻石 《后观石录》称其为“蔚蓝天”、。青天散彩”。色蔚蓝带白或黄,肌理有黑点和棉花绞.如云霞朵朵。毛奇龄赞它是“初露蔚蓝三分许,渐如晚霞蒸郁……而垂似黄云接日之气,真异观色也。
福建寿山石-煨红田石
煨红田石——是一种由于外部原因使田黄变成红色的田石。其成因有二:一种是埋藏田土中的田石,长期受到焚草积肥等高温煨煅,石质渐起化学变化,外表出现浓红色皮层,而里层则依然保持原有色泽。另一种是经人工处理,将田黄置火中烧毁,致使石色转红。
凡煨红田石,其色皆非天然所固有,虽红艳然欠温润,且经过火炙,多数质地变得脆硬,裂纹增多,甚至会出现部分焦黑,其价值速不如天然之“红田石”。
福州寿山石-半粗石
半粗石是福州寿山石的一种,它是芙蓉及半山各洞所产的粗劣石,统称“半粗”石。
石中多杂砂石。
福州寿山石-半山石
半山石是福建寿山石的一种产洞位于加良山半山腰,故名。石质较芙蓉石坚实,微透明,但滋润不足,有裂纹、砂丁。色有白、黄、红。纯白者,称“半山白”石;以黄为主色者,称“黄半山”石;石中泛红斑点,艳如桃花、玛瑙者,称为“红半山”石;二色以上相间者,称为“花半山”石。半山石中质佳者极似芙蓉石,易与芙蓉石相混。故芙蓉石绝产后,半山石身价倍增,为藏石界垂青。
福州寿山石-半山石
半山石是福建寿山石的一种产洞位于加良山半山腰,故名。石质较芙蓉石坚实,微透明,但滋润不足,有裂纹、砂丁。色有白、黄、红。纯白者,称“半山白”石;以黄为主色者,称“黄半山”石;石中泛红斑点,艳如桃花、玛瑙者,称为“红半山”石;二色以上相间者,称为“花半山”石。半山石中质佳者极似芙蓉石,易与芙蓉石相混。故芙蓉石绝产后,半山石身价倍增,为藏石界垂青。
福州寿山石-高山牛角冻石
高山牛角冻石 色如黑牛角,肌理隐含灰或灰黑色的棉花纹,质近水坑牛角冻石,细腻、凝结、微透明,产量少。
坑头冻石坑头洞所出的晶冻各石,除归入以上各类外,统称坑头冻石。其石温润可爱、纯洁通灵,透明或半透明,常见的有黄、红、灰、白、赭、蓝各色。尚有非晶冻的坑头石,统称为坑头石,也属寿山石质地较好的石。
福州寿山石-鹿目格石
鹿目格石福州寿山石的一种产在都成坑山坳中,有洞产和掘性两种。洞产鹿目格石,多黄、红相间,亦有石皮,质地通明,惟肌理有黑点和粉黄点相杂其间。掘性鹿目格石系久埋于砂土中的块形独石,质较通灵温润,石表有黄或枇杷黄色的微透明的石皮。肌理则为浓黄,偶有牛毛状纹,俗称“鹿目田”石。惟黄中多泛块状红晕,质逊于田石。另有红鹿目格石,色如丹砂浮于清水中,俗称“鸽眼砂”。《观石录》称其为神品,罕见。
三十年代曾开采一批鹿目格间有萝卜纹,但为牛毛状纹,与田石各种萝卜纹都不似,不难辨。藏家购买鹿目保值者,多与雕工联系起来,如有林清卿、周宝庭、林文举等名师雕刻者,上等的鹿目将比值于中等田黄。
福州寿山石-善伯洞石
善伯洞石洞位于都成坑山临溪处。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石农善伯在此采石时洞塌身亡,后人称其洞为“仙八洞”或“善伯洞’'o…ilk后,停产80年,直到1938年重新开采。其石质地温腻脂润,半透明,性微坚;肌理多含金砂点和粉白点(如花生糕)。都成坑石则无。色多彩艳。金石书画家陈子奋喻其为“红如桃花,黄如蜜蜡,灰如秋梨,白如水晶,赤如鸡冠,紫如笳皮,种种俱备”。989年来,屡出佳石,为石界所珍重。
红善伯洞石 色有朱砂红、暗红、鲤红等,艳丽者如红蜡烛,质温柔,凝腻,微透明,有光泽。
黄善伯洞石 善伯洞石以黄色居多,有中黄、深黄、枇杷黄等。其中橘皮黄者极似田黄石,然石中多有如花生糕的粉白点,故仍可识别。
白善伯洞石 有纯白色或白中带黄、带灰等色.质脂润,微透明。石中常含粉白点。纯净无瑕者难得。
善伯晶石 质地通灵纯洁,色多红、白、黄.肌理常含金砂,闪闪发光。银裹金善伯洞石善伯洞石中有白皮黄心者,称为银裹金善伯洞石。佳者,白皮晶莹、洁净,厚度均匀,黄心,质润、凝腻,色艳丽,是善伯洞石族中的佳品。
善伯尾石(又称月尾性善伯石)1989年5月新产,在善伯洞与月尾洞两坡的山坳里,石性较韧,质地通灵。色以浅绿中泛微红者多见,此外尚有红、黄、白或二色、三色相间者。与善伯洞各石相比.晶莹不足,稍逊光泽,并有白渣泛起,是其石疵所在。
福州寿山石-水坑石-冻油石
冻油石,寿山石的一种,产于坑头洞,因润滑如结冻之油蜡而得名。石质微透明,似冬冻的油脂,有白、黄、绿、青诸色。石多裂痕,且裂痕中多隐黑点。其中纯洁微透明者,酷似“猪油白芙蓉冻”,惟稍逊细嫩。這種石坑頭及高山均有少量出產,純潔者近似羊脂魚腦凍,惟大多數不夠純潔,常有黑絮斑及細點。
福州寿山石-新洞高山石
新洞高山石为20世纪70年代初高山顶峰新开矿洞所出的石。新洞高山石石体微透明或半透明,同样有红、黄、黑、白、灰等色,各色又有浓淡深浅之分,可谓五彩缤纷。因新洞由山顶垂直向下,“连横合纵”了高山各洞,所产石蕴含各洞石材的特色。材体巨大,质地有坚有松。石色尤为丰富,为寿山石雕中的巧色雕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福州寿山石-银裹金田黄石
银裹金田黄原指白田中有较多的黄心,或田黄的白皮稍厚稍多的田黄石,后内白外黄的田黄石皆统称为“银裹金”田黄,银裹金田黄似去了壳的新鲜鸡蛋,外表生着一层浅色白皮,光泽明亮,甚为名贵。
福州寿山石-油白性高山石
油白性高山石 民国初,从大洞另掘支洞.出石不同,色多乳白或白中泛黄,凝腻如油脂,肌理偶见色点。浸于油中,色浓;脱油后,又变淡。因为嗜油.故称油性高山石。
高山类-高山桃花冻石
高山桃花冻石 质微透明,色多白、黄,中带细密的红点。红点深浅大小不一,似三月桃花洒落水上,凝视似有移动感。此石质佳,产量少.
鬼洞石-(又称“果洞”石)
鬼洞石(又称“果洞”石) 属粗石,产地位于房栊岩附近。质坚硬,多砂,色有褐黄、灰白两种。产量少,堪雕者亦少。
黑田石
黑田石是黑赭色的田石。因色相不同,可分为纯黑、灰黑和黑皮三种。
一、纯黑田石——又称“墨田”。色浓如墨,在强光下略带赭意,质地近似坑头所出牛角冻。外表具黄色皮,肌理隐细黑斑点,萝卜纹较粗,呈网络状。
二、灰黑田石——色灰黑微泛黄意,犹如墨水沫涂秋梨上。此系田黄石久埋田中受泥土炭质浸蚀所致。
三、黑皮田石——是一种外表包裹乌黑色皮的田石。浓如纯漆,或全裹,或半裹,厚薄不均,色调变幻。此类石界乎黑田与田黄之间,一般以黑皮在石中的分量来划分。黑皮面积大且厚者,属“黑田石”,若皮薄而疏者,则仍以里层的石质、色相归类。在黑田石中有质地通灵者,又称黑田冻,黑田冻——是指色纯质晶莹通透的黑田石,纹理及黑斑尤为显露。
红田石
红田石又称“橘皮红田石”。是橙红色的田石,属田石稀有品种。其色红中略带橙黄,如熟透的橘子皮,或像烂柿,鲜艳通明,故名。其质洁色纯者尤其罕见。龚纶《寿山石谱》称:“(田石)红者殆绝无仅有,数十年不一见。”红田石中,质地莹澈者称“红田冻”。又有一种原为田黄石,经火熏烧而转为红色者别名曰“煨红田石”。
花坑石(狮头石)
花坑石(又名“狮头石”)产于栲栳山右。石色十分丰富,常有红、黄、白、灰、绿诸色交错于石中:肌理有条痕和层纹。性坚,质粗,雕刀落处,碎片散落。亦出少量色佳质通灵者,称为“花坑晶”石、“花坑冻”石。台湾石人称“花坑冻”石为“虎皮冻”石。
山其他地方也有出产一些与花坑相似的石种。早年,狮头岗铁头岭出产一种黑、白相杂的石材,无玻璃地斑纹,不透明,锯开后断面的色块多有象形纹理,人们称之“铁头岭花坑石”。近年在高山西北芹石村的山谷中也出产一种鲎箕石,无玻璃地条纹,灰黑中有许多红色块或斑点,还常有小白点、红筋纹等,人称“鲎箕花坑石”,应属于掘性高山石之一种。
花坑石中的晶冻石,极具观赏价值,特别讨人喜爱。尤其它肌理中的结晶冻体,姿态万千,光彩照人,绚丽无比,大有寿山钻石之美誉。当今,能寻到一块形态、色泽、纹理、晶体俱佳的花坑冻石,已是一件十分不易之事,倘能有一块形象栩栩如生的花坑石,或奇章妙对,那更是极品、神品了。花坑石当之无愧应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动人传说中的“女娲补天遗石”、“天遗瑰宝生闽中”的五彩石的真实写真。
鸡角岭石
鸡角岭石 石产于吊笕山附近的鸡角岭,质坚脆.有杂质,肌理含有鸡爪纹。各色皆有,以红、黄、兰多见。佳者与高山石相似。鸡角岭石性脆,受刀比高山松软,鸡角岭的白色性不是很稳定,常年油泡会发暗。
鸡角岭石
鸡角岭石 石产于吊笕山附近的鸡角岭,质坚脆.有杂质,肌理含有鸡爪纹。各色皆有,以红、黄、兰多见。佳者与高山石相似。鸡角岭石性脆,受刀比高山松软,鸡角岭的白色性不是很稳定,常年油泡会发暗。
金狮峰石
金狮峰石 洞于高山东北3公里处的金狮公山。性坚,质粗,多砂丁,色多黄、红、灰、赭,或多色相间。佳者似鹿目格石。近年新采之石,质益佳,有黑皮黄心及黄皮黄心者,易与田黄石混杂,惟其润腻不足.
老岭石
老岭石产于高山北面约4公里处的老岭山,储量大,始采于宋代。石质坚脆,微透明,雕刀过处,嘈嘈有声,石屑细碎,犹如玻璃碎片。色以青绿,尚有粗瓷白、淡墨灰色,亦有黄、红、青各色相间。老岭石体积大,惟质粗,多用以雕刻大件陈设品、器皿、规格化印章。佳质石时有出现,如老岭青石,色青翠,雅洁有光泽,与青田冻石不相上下;老岭通石,质洁净细嫩,色有青绿、淡绿及淡黄等,颇为难得;老岭晶石,则晶莹通透,质微坚,通体洁净呈淡绿色,酷似青田石之封门青石。尚有老岭黄石、黄缟老岭石、色缟老岭石、花老岭石,皆为一般老岭石。
荔枝洞高山石
荔枝洞高山石 石洞位于高山北面中部,因洞口曾有株野荔枝树,石材又具白色,极似新鲜的荔枝肉,故以荔枝萃作为石名。从1987年首凿起,又有老人洞、青年洞、立冬洞先后出石,石质特佳,为近40年来高山石中罕见的优质石种。其中以首凿者张家祥、黄琪友等合股开发的老人洞石尤佳。荔枝萃高山石晶莹通透。性坚者两石相碰铿锵作响。肌理多隐现粗萝卜、纹,色以白为多,尚有黄、红、灰及各色相间者.
马头岗石
马头岗石(又称“马头艮”石)俗称“旗山砖”,产于旗山马头岗。质硬,不透明,多含砂丁,为旗山系粗石。色有黄、绿、灰等。
迷翠寮石
迷翠寮石是寿山石的一种,又称“美醉寮”。产于都成坑山顶,传说古代曾有高士在此筑寮而居,额书“迷翠寮”,故取作石名。其石质细腻,半透明或微透明,以色黄如蜜腊者为上品。其他尚有粉红、灰白等色,质多不纯,肌理常含灰白色花生糕浑点及金属矿细粒,在灯下闪闪发光,俗称“金砂地”。质地与都成坑相比,胜其温润而稍逊通灵。矿洞早已荒废,现辟为茶园,流于世者甚罕。
嫩嫩洞高山石
嫩嫩洞高山石 比邻水洞,以初凿人嫩嫩而名。所产石亦冠此名。民国二年(1913年),曾出珍石一批,故又名“民国二高山石”。其石性淡凝通灵。肌理含细萝卜纹,与水坑晶冻石相比毫不逊色,惜已绝产。
尼姑楼石
尼姑楼石(又名 “来沽寮”石) 产于都成坑山旁,石质坚脆,稍逊通灵,有黄、红、蓝、灰、白诸色。黄者色深沉,酷似鹿目格石,肌理常含极细的棉纱纹。尼姑楼石因产量少,识之者亦少。近年所产者,多为红、黄或各色相间,并夹有白色之线状纹,颇似玛瑙石。它石质坚脆,没有萝卜纹,稍逊通灵,肌理含白色不透明细点,状如捣碎的花生米,俗呼“花生糕”。有黄、红、蓝、灰、白诸色。黄者色深沉,酷似鹿目格石,肌理常含极细的棉纱纹。1939年前后曾出产一批精品,质特明净,惟块度细小。因产量少,识之者亦少。近年有产者,多为红、黄或各色相间,并夹有白色之线状纹颇似玛瑙石。
牛蛋黄石
牛蛋黄石又称“鹅卵黄”。是散藏于寿山溪底及沿岸田地中的一种块状独石。民国初年,梁津在《福建矿务志略》中记载:“牛蛋黄,腾黄色,微透明,产溪泥中。”在埋藏田石的各坂田地中,时有牛蛋黄石出土,唯下坂所产最多。
牛蛋黄石,因形如卵蛋而得名,光滑无明显棱角。质微润,不通灵,色多纯黄,外表包裹粉黄色或黑、白色石皮,偶有出现黄皮红心或红皮黄心。其中部分质细者与田黄、鹿目格略近似,但质地粗硬,无萝卜纹,多隐粉末状细色点。俗有“牛蛋田”之称。
旗降石
旗降石为寿山石一种,产于旗降山矿系,又称“奇艮”石。旗降石质地细腻脂润,微透明或不透明,富有光泽,年久不变,在寿山石中韧性最强。色泽很丰富,以黄色为基调,有黄、红、白、紫、灰等色,或单色,或二三色相间,色泽深浅变化,或浓或淡,相互辉映,品种较多。
旗降石多呈黄色称为黄旗降石,古人喻之“黄如秋葵”、“黄近蜜色”、“黄如杏之初熟”。有的黄旗降石黄中透出微红,犹如淑女之肌肤;有的黄色石中含有朵朵或大或小的红斑,如点点落红;有些黄旗降石含有白灰色的砂块。
李红旗降石是旗降石的上乘品种,呈橘色,如成熟的李果那样红艳如火,出产量不多,纯红色者少,多间有黄色和白色,色界分明,时有细小的“花生糕”。质地特别细腻者呈微透明状,甚为罕见。
紫旗降石俗称“紫旗”石,又称旗降紫,多为紫色,有深紫与红紫之分,愈浓愈佳,色泽纯洁浓艳者为上品。亦有紫色中带红、黑色花纹或小白点者,更富石韵。另有紫、白相间如织锦者,称“紫白锦”石。
白旗降石,又称旗降白,多白中带淡青、浅绿、微黄。白旗降石中脂润如玉者,似白芙蓉石;性燥粒粗者,则似焓红石。
彩虹旗降石是旗降石的新品种,1989年寿山石农在旗降旧洞采掘时,发现此石。彩虹旗降石石相奇特,黄中带有绿意,一道道红色层有规律地排布在石中,或浓或淡,或宽或窄,并时有淡紫的色团相间,胜似彩虹绕穹,十分迷人。
银裹金旗降石-旗降石中有白皮黄心者,称“银裹金旗降”石,是旗降石中富有特色的一个品种。其质佳者,皮如白高山冻石之凝腻,心似田黄石之细润,且色界分明,温柔有加,质地多十分细腻。
金裹银旗降石是指黄皮白心的旗降石,皮薄心实,色层分明。
山坑类-高山环冻石
高山环冻石是寿山石高山类中较为漂亮的一种石头,它体中隐有环晕者,称为高山环冻石。环多呈粉白色,大小多寡不一,情趣比其他高山冻石更胜一筹。
山秀园石
山秀园是寿山石的一种它产於日溪乡山秀园村,地与党洋二号矿相近,它的质地与芙蓉石相近,坚且温润,肌理多隐含粒状黄色砂丁。
蛇匏石
蛇匏石是寿山石的一种它产地近都成坑。相传此地古时多蛇,且山丘盘结如匏,故名。此石因产量甚微,故识其者不多。其实它与都成坑石、尼姑楼石、迷翠寮石齐名,石农称其为“四姐妹石”。与都成坑石相比,质略松,但细嫩则逾之,性微透明。色以黄、白相间者多,也有红、灰、白等色。另有一种掘性蛇匏石,黄色,石表有外皮,肌理有蛇纹,极似田黄石,俗称“蛇匏田”,乃蛇匏石上品。
世元洞高山石
世元洞高山石-在大健洞后方有世元洞,为清代张世元所凿的矿洞。其石性稍坚,惟色泽鲜活,常见者有红、白两色。
寿山石-白水黄石
白水黄石 ,寿山石的一种,产于高山东南面的白水黄洞,质坚而脆,不透明,多裂痕,肌理常见层叠纹,间有各色斑点,外表有黑色或赭黄色的石皮。白水黄石因肌理颜色有黄、有白,故分为水黄石、水白石两种。水黄石,又分为纯黄石、干黄石,前者色鲜质细,后者色暗质粗。水白石,多白中带黄,质润灵,微透明,似月洋系的芙蓉石。
寿山石大红袍
大红袍是寿山石的一种为高山系掘性独石,除了少数裸露于自然界外,其余多数都在地表深层,由于土壤的长期滋养,奇趣天成,其性凝结通灵,质地佳的多是牛角冻地,半透明或微透明。
大红袍的色泽纹理,以大红为主调,且色界分明,条纹呈不规则公布,间有橙、黄、绿、青、蓝、紫、灰各色,色调浓淡相间。
寿山石-和尚洞高山石
和尚洞高山石产于高山顶上的和尚洞。相传此洞为一个名叫和尚的石农所开,又传系由古寿山禅寺的僧侣开凿。洞极古老,石也绝产多年。今日所见的和尚洞石,石性细腻,微透明,色多红中带灰或土红。
寿山石-虎岗石
虎岗石俗称“虎头岗”。洞位于寿山村里洋、外洋交界的虎岗山。石质粗,性坚脆,肌理多呈虎皮斑纹。色有黄、蓝、灰,以黄色居多,俗称“老虎黄”。1936年前后曾出过一批佳石质似碓下田石。近年亦偶有所获。后又凿新洞,产量亦微,所产之石质微坚实,多不透明,掺杂硬质斑纹,状如虎皮,浮起石面不易磨平,色多为杏黄或灰青,偶见通灵结晶体。
寿山石-坑头桃花冻石
坑头桃花冻古称“桃花水”,又名“浪滚桃花”。在白色透明的石质中含鲜红色细点,疏密有致,聚散有情,浓淡掩映,点点分明,光彩夺目,娇艳欲流。其状如同片片桃花瓣浮沉在清澈溪水之中。其质地纯白而洁净者,品最佳。若渗杂色或含砂砾、裂痕者,则次之,毛奇龄《后观石录》记载:“桃花水——石有名桃花片者,浸於定磁盘水中,则水作淡淡红色,是其象也。或曰:如酿花天,碧落濛濛,紅光晻然,宜名桃花天。旧品所称‘桃花雨后,霁色龙葱’。庶几似之。”又云:“石类水色中有红白花片,随水上下。”
寿山石-芦荫石
芦荫石又称“芦音”。因产于坑头东北面靠近鹿目格处的小溪涧芦苇之荫,因而得名。石成块状,零散埋藏于泥土中,稀有难觅。其质地温润,含黑细点,多为赭黄色。其它还有暗红、灰白等色。佳者肌理亦具萝卜纹及红筋、石皮等特征,酷似田石或掘性都成坑,俗称“芦荫田”。
寿山石-玛瑙洞高山石
玛瑙洞高山石 洞居于大洞的尾部,相传亦为明代僧侣所开。石质纯洁多光泽,似玛瑙。色泽为红、黄,称为红玛瑙石、黄玛瑙石。偶有黑中透红者。石中常隐现红、黄、黑、白各色条纹和圈点,近年石农常在高山各洞采到色质与玛瑙石相似的石材,也称为玛瑙洞高山石。
寿山石-山坑类-白高山石
白高山石通体纯白高山石的统称。产量高于各种高山石。又以色、相、质之不同,分为藕尖白高
山石、猪油白高山石、象牙白高山石、磁白高山石等。其中以藕尖白高山石、猪油白高山石最佳。
寿山石-山坑类-高山冻石
出的冻石,都称高山冻石。质如凝脂,通灵细腻,微透明,肌理隐含棉花细纹。以色泽分,有白高山冻石、黄高山冻石、红高山冻石、高山朱砂冻石等。产量稍多,可补水坑冻石之不足。
寿山石-山坑类-黄高山石
黄高山石 指纯黄色的高山石,其中佳者可与田黄石、都成坑石相媲美。石凝腻纯洁如蜜蜡、蜜果,故《后观石录))称其为“秋葵蜜蜡”、“蜜杨梅”、“炼蜜丹枣”。
寿山石-山坑类-巧色高山石
巧色高山石系二色、三色以及多色相间高山石的统称。石中色泽明丽,色层由浓化淡,逐一过度.
是寿山石多色艺术品的最佳原料,如花果篮、海鲜盆等雕品,非它莫属。
寿山石-山坑石-红高山石
红高山石 红颜色的高山石统称红高山石。按颜色的浓淡深浅,分桃花红高山石、荔枝红高山石、美人红高山石、朱砂红高山石、晚霞红高山石、瓜瓤红高山石、玛瑙红高山石、酒糟红高山石,等等。朱砂红高山石,又名高山鸽眼砂石,质地微脆略坚,通体半透明,在朱红的肌体上,布满色泽相异的红色斑点。点中偶现金砂,闪闪发光,招人喜爱。《后观石录》称:“谛视其中,如白水滤丹砂,水砂分明,粼粼可爱”,又称:“丹砂,铢铢粒粒,透白而出,故名鸽眼砂”,“此为神品”。
寿山石--善伯洞
善伯洞石的特征很明显,质地晶莹脂润,蜡性较强,半透明或微透明,富有光泽。老性善伯洞石中有金砂点,有的石中有粉白色的色斑,俗称“花生糕”。善伯洞石的质地微坚而又带有韧性,所以雕刻凿坯时比较吃力,修光时刀下石粉的颗粒较大。
善伯洞石的质地微坚而又带有韧性,所以雕刻凿坯时比较吃力,修光时刀下石粉的颗粒较大。善伯洞石的色泽很丰富,有黄、红、白、灰、紫、黑等色,单色或多色交融,色界分明。按色相可分为红善伯、李红善伯、白善伯、黄善伯、红黄善伯洞石等。黄善伯有通灵与不通灵之分,以蛋黄色最为珍贵。红善伯色泽有浓烈与浅淡之别,浓者赤如鸡冠,淡者朱砂点点好似桃花初绽,很是迷人。白善伯质地纯洁者与芙蓉石十分相似,可与白玉媲美。灰色善伯较少,前人形容其如秋梨,可见其石质极细润。紫色善伯之色令人联想到茄子之皮。按质地又分为老性善伯、脱蛋善伯、新性善伯、善伯尾等。质地纯洁明粹者为上品。
老性善伯洞石 历史上开采善伯洞石的规模都很小,石农多在农闲时开采,产量很少。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海内外“寿山石热”的兴起,石农才花大力开采,出产了一批体积不大而质地上乘的善伯洞石。将石材置于阳光或灯光下观察,可发现石的肌理中有细小的金砂点,耀眼闪亮而饶有韵趣,俗称金砂地,又称金银地。这个时期出产的善伯洞石质地与色泽最好,石农称之为老性善伯洞石,脱蛋善伯洞石 在开采老性善伯洞石时,发现有些卵状矿脉,或夹在围岩中,或散落在矿洞的附近,有洞产与掘性独石之分。这种卵形善伯洞石的外表与内层的色泽不同,有“银裹金”或“金裹银”等,即外白内红或外红内白,还有外绿内红或黄者。其外层石的透明度较强,往往能透出内层的蛋黄之色,所以石农称之为脱蛋善伯洞石。这种石材块度不大,质地十分脂润细腻,肌里多有金砂点,偶有“花生糕”。掘性脱蛋独石的外表有被砂土侵蚀氧化的痕迹。
新性善伯洞石 20世纪80年代后期,善伯洞又陆续出石,块头虽较大,但与老性善伯相比,质地与色泽都稍显逊色,没有老性善伯的特征金砂地,而且格纹较多,多有白晕点,表面时有小“蛀洞”。为了与老性善伯区别,石农称之为新性善伯洞石。由于新性善伯质松多格,石农与商贾多会用油涂养,石材会好看许多,所以又称油性善伯洞石。
寿山石-水洞高山石
水洞所出产的高山石,透明度强,并有细密的萝卜丝纹,而且红、黄、黑、白各色俱全,色泽鲜艳,是高山石中的上品。。质通灵,微松,色白、红、黄或白中带红、带黄。经油浸,质益佳,可与水坑冻石媲美。前、后《观石录》称其为“笋玉”或“象玉”,形容其为“象牙笋初脱衣时”或“若象牙不辨”。
寿山石-水坑石-环冻石
坑头环冻是肌理隐现水泡状小圆圈,奇特纹理的水坑冻石。常见于水晶冻、牛角冻矿块中,有单环、双环乃至多环相连布满石面,以环纹清晰,疏密得当为上品。圆圈色灰白或深灰,经油浸渍后或变淡或反增浓。标识时亦可在原冻石名之后加环冻二字,以显示特色,如水晶环冻石、牛角环冻石等,有此环冻者,石更贵,其价多在水晶冻石、牛角冻石之上。
寿山石-水坑石-黄冻石
黄冻石 质凝腻如蜜蜡,故又称蜜蜡石。石性纯净无瑕,色如枇杷,肌理间有红筋,似田黄冻石,唯无石皮。金石画家陈子奋称其‘‘俨如宜都枇杷,令人食指欲动”。
寿山石-水坑石-掘性坑头石
掘性坑头石是产自坑头山坡砂土中的块状,掘性坑头石在寿山溪流经坑头一带的山里砂土中,偶而可掘得一种块状独石,色多黑赭或棕黄,外裹色皮,肌理含纤细纹理如萝卜丝,偶有红筋与田石相近似。不同之处是此类石含粉白色浑点,有时还夹杂金属细砂,在灯下闪耀银光,故可鉴别。俗称“坑头田”,以示珍贵。
寿山石-水坑石-牛角冻石
坑头牛角冻亦为水坑常见的冻石品种。色黑中带赭,质明澈温雅而富有光泽,浓者如同水牛角,淡者则似犀牛角,肌理隐约流纹状,产量稀少,十分难得,是水坑石中的珍品。《后观石录》称其为‘‘半脂”。
寿山石-水坑石-鳝草冻石
草冻石 石性通灵。半透明,色灰中带黄,肌里隐含细黑,如鳝鱼脊,故称。又因体中含水草,故又称仙草冻石。
寿山石-水坑石----水晶冻石
水晶冻石主要产于水晶洞,又名晶玉,是水坑石的上品,其透明灵澈处可以“隔石观物”,“若玻璃无有障碍”。其石有白、黄、蓝诸色,分别称为白水晶冻石、黄水晶冻石、蓝水晶冻石。其中以白水晶冻石多见,其余罕见。白水晶冻石又名晶玉石,白色透明,肌理有棉花纹,偶有小粒点夹杂其间,俗称“虱姆卵”。质地细嫩微坚。前、后《观石录))称其“晶莹玉色,胜莫愁湖中新藕”。
寿山石-水坑石-鱼脑冻石
鱼脑冻产于水晶洞,半透半浑,又称羊脂玉,石质显得特别凝腻脂润,隐含云、水团状纹或波浪纹,如煮熟鱼脑,不如水晶冻莹澈,石色亦非雪白。
坑头鱼脑冻古称“羊脂冻”。是水坑冻石中之精华。色白明净,肌体半透明含纤细纹理,质极凝腻脂润,状如煮熟的鱼脑,故名。黄任在诗中形容其“欲滴不滴凝为膏。”毛奇龄《后观石录》赞曰:“玉质温润,莹洁无类,如搏酥割肪,膏方内凝,而腻已外达。”
寿山石之虎口矿点
虎口位于老岭北东去600米处,属与老岭-松柏岭北东带的交汇处,即寿山叶蜡石矿区。叶蜡石矿产出于含角砾熔结凝灰岩夹晶屑凝灰岩及流纹岩中。矿体受层位控制,似层状,共勘探出6个叶蜡石矿体,储量500万吨以上。矿体受北西向构造控制明显,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25度~35度。前人记述,虎口曾产质量较佳的的寿山石,称“虎口老岭石”,有黄地黄纹者名“黄缟老岭”。红色地含各色缟纹者曰“色缟老岭”。解放前曾被采作砚石,以后又有人取其色正而明亮部分,用于雕刻,仿制玉器。此皆叶蜡石矿中优质叶蜡石。踏勘时曾在虎口叶蜡石采矿场上,发现黄铁矿化叶蜡石中,有数条北西走向叶蜡石脉,宽5厘米~10厘米,长500厘米~600厘米,条间间隔50厘米~100厘米。此叶蜡石脉比一般叶蜡石石质较好,可作低档寿山石石材。采矿者称:开采过程中经常见有较优质的寿山石石材。由于大规模爆炸开采,鱼龙混杂,无法将工艺叶蜡石拣出。
寿山石之老岭矿点
老岭,在旗山峰北东30度向1.6公里处,流纹晶屑碎屑凝灰岩与流纹岩接触交界带上。老岭矿为叶蜡石矿区,经勘察由8条叶蜡石矿体组成,长分辨为120米和80米;平均宽度分别为16米35米。这里的工业用叶蜡石丰富。1994年踏堪时,曾在勘探叶蜡石矿床的钻孔平台壁上,见地开石脉,呈北东20度走向,最宽处30厘米,窄处4厘米~5厘米延伸300厘米~400厘米;另一组走向北西305度,厚仅3厘米~4厘米,系较纯地开石脉。
前人认为老岭石质坚脆,微透明,颇具光亮色,以青翠与赭黄二种最普遍,青者名曰“老岭青”,黄者曰“老岭黄”,其中结晶体者俗称“老岭通”。据上所述,推断次系较优质叶蜡石。而非地开石。大规模开采工业叶蜡石如能回收优质叶蜡石及地开石,则效益大。
寿山石之柳坪矿点
位于旗降南东1公里处。在暗红色含角砾凝灰熔岩中有呈现不规则脉状顺层交代叶蜡石矿脉。脉的宽度大小不一。大者可达1米,小者仅数厘米。矿石呈灰白色、灰黄色、浅黄绿色、浅紫红色。大部分不透明,质地粗糙。其中部分矿石质地细腻,曾开采昨晚普通档次工艺雕刻石及印章石。
柳坪石自民国以来,曾有大量产出,并为寿山石雕刻品主要原料,以低廉、易操刀而著称,为雕刻家所欢迎。作为叶蜡石型雕刻石,柳坪地区还是有找矿前景的。
寿山石之旗山矿点
旗山南侧山坡,围绕旗山分布叶蜡石矿脉,脉长达500米以上,用于作工业原料,已开采多年。前人曾在此采过矿石,认为不宜用于雕刻,俗称“旗山砖”,似“黑高山”,多取作砺石,质硬多砂,不透明,有黄、灰、青各色。在叶蜡石矿的南东向公路侧有数条地开石脉,厚5厘米~10厘米。
寿山石-竹头窝石
竹头窝石(又名“竹头青”石) 产于月洋村竹头窝洞。质细嫩,与芙蓉洞石有相似之处,惟洁净不及,故难与芙蓉石争宠。色多淡绿或黄,灰中带绿,如竹皮色。肌理常有竹纹。质不纯且含砂砾的竹头窝石,称“竹头粗”石。此洞有极少数灵脱如晶如冻,如琼浆初凝;质性较粗的竹头窝又称为「竹头粗」,多砂屎及裂纹。和竹头青近似的有老岭系的豆叶青、月尾的艾绿石,灵脱胜于豆叶青,却不如艾绿石嫩亮。
水洞湾石
水洞湾石是寿山石的一种(又名“水桶湾”石)产于旗山,近马头岗下方。肌理布满细裂纹。色多黄、白、红、花红、花黄。以黄色为佳,似虎岗石。
水莲花石
水莲花石是寿山石的一种产于旗山附近。质粗劣,不透明。色多灰白、灰黄,或灰、黄、赭相杂。肌理充满多色块。纯净者极少。
四股四高山石
四股四高山石 石洞邻近嫩嫩洞,因石农合股开业,故名。石质比高山各石都坚实,透明度佳,色泽丰富,有黄、红、白、灰各单色或杂色,是高山石中的优质品。
寺坪石
寺坪石种类甚多,其中以田坑、水坑各种石品最常见。无论原石还是雕琢品,既不失原来石种之特质,又具有盎然古貌,自成特征,远胜新坑所产,故极为鉴赏家所保重。
寺坪石并不是矿脉中出产的石种称号,而是指埋藏于寿山村外洋广应院遗址土中的古代寿山石矿块及其雕琢品,靠发掘而得,相当稀罕。寺坪石掘自寿山乡“广应寺”遗址,该寺创于唐光启三年(887),明洪武时毁于火灾,万历初重建,至崇祯间又毁。相传古代寺僧,大量采集寿山石,贮藏寺内,寺废时,石经火灸后湮没土中,日久受土壤、水分浸蚀,犹如古玉,自成特征。明清以来,偶有发掘所得,取名“寺坪石”,并非矿洞所产。
松柏岭石
松柏岭石是寿山石的一种洞位於寿山北面,属老岭矿脉.三旗山相邻,山坡上多有松柏,因此而得名。石头质地比较坚脆,颜色有红、青,绿.白等。
太极头高山石
太极头高山石始采于20世纪30年代,曾出现一批晶、冻石,可与水坑石媲美。太极头高山石,矿洞位于四股四高山矿洞左下方的小山岗上。因矿洞处于S形的盘山路中,以形似“太极”而得名。,石质佳者带黄味,通灵而细腻,往往有白或黄的色团,中间十分凝腻,周围逐渐淡化。太极头高山石中质地差者色泽偏暗,有如“藕糕”色,有裂纹。20世纪80年代初出产了一批好石,红、黄色泽鲜艳,近年出产的白色石料,质佳者呈半透明或微透明状。太极头高山石是高山石中的优质石种,惜已绝产。
田黄石
田黄石古名“黄石”,又称“黄田石”。是田石中最常见的品种,约占田石挖掘量的百分九十以上,所以民间习惯将田石统称谓“田黄石”。旧时北方曾有人以谐音把“田黄”写作天黄、阗黄或填黄等,皆不达其意,故不传。
田黄石因色黄而得名,表皮多具不透明或微透明淡黄色层,亦有黑、白等色皮。肌理玲珑澄澈,萝卜纹纤细而密结,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以石材的色相分黄金黄、鸡油黄、橘皮黄、枇杷黄、桂花黄、熟栗黄、杏花黄、肥皂黄、糖棵黄以及桐油黄等多种。其中以枇杷黄色最正,属田黄之标准。黄金黄色嫩质灵,在强光下金光灿烂,十分高贵,价格也最昂。桐油黄又叫“桐油地”,顾名思义如煮熟的桐油,色黯质粗,属田黄之下品。
在田黄石中有通体透明或外表全裹白色层者,别名田黄冻、银裹金田石。
田黄冻——是指透明度强且特别纯洁通灵的田黄石。犹如新鲜的鸡蛋黄,罕有难觅,块度多细小。
银裹金田石——俗呼“银包金”。是一种色彩十分奇特的田黄石。外表包裹一层白色皮,里层则为纯黄色,黄、白分界明显,酷似卵蛋。以皮层均匀洁净,萝卜纹细者为贵,不能全裹者次之。如果田黄石的表面仅挂稀疏白皮者,则不能列入此品。
田黄石-灰田石
灰田石,寿山石中田坑石的一种,田石中色呈浅灰或深灰者。石质细腻凝结,通灵透明,肌理萝卜纹清晰可见,多有黑点掺杂其间,且泛赭黄色。灰田石色浅灰或深灰,肌里萝卜纹清晰。
田黄石-寺坪田石
在田黄石的种类中,有一种叫做寺坪田石,寺坪田石具有如古玉般的厚重质朴的独特魅力。寺坪田石的由来是什么呢?据说在寿山村外原有一座“广应寺”,建于唐光启三年(884)。寺中僧人时常采集田黄石,研磨成粉末给周围百姓治病,未用的石头储于寺内,日积月累,寺中积攒田黄无数。元末战乱,广应寺因曾收留过朱元璋而被元兵付之一炬,连同僧人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田黄石也沉默于火中,田黄石经火炙后又埋入土中。造化弄人,数百年的日晒雨淋、水分浸蚀不但没有让这些深埋于废墟之下的田黄石黯然失色,特殊土壤的滋养反而赋予了它们更为绚丽的生命,既保留了田黄石原有的优良品质,更进一步成就了其温润的石质。
寺坪田石那如古玉的厚重质朴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不少爱玉人士,此时的寺坪田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石头,更像是历经风云变幻后的智者,它们静静的守护着广应寺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记录了历史,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广应寺明洪武和崇祯年间,两次焚毁、重建,反常的环境因素,是形成寺坪田独特的演变条件。其中明代毁于大火两次,也是寺坪石形成的最主要时间。明时寺坪石的数量颇多,到广应寺附近采集寺坪石也成为文人雅士的风尚,寺坪田的身价逐年上涨,很久以前就已经是“易金十倍”了。
因此寺坪田石是具有如古玉般的厚重质朴的独特魅力的,它的价值非常高,是黄金的十倍,是爱玉人士争相收藏的上品佳玉。
铁头岭石
铁头岭石洞位于寿山村里洋、外洋交界之铁头岭山。石质粗糙,有砂丁,多杂质,色多红、白、黄.
煨乌石
煨乌石属寿山石中的一种它是以火煅改动石种石性的“新”石种的统称。自明代末清代初至今,寿山石石农通常选用猴柴磹石、墩洋石、柳坪石、高山石、旗降石中的粗石,埋于稻谷壳中,用旺火煨烧,使其表面变色,有如黑漆普通,然后用水砂纸磨光,使它光耀耀眼,称其石为“煨乌”(乌为黑,即烧成的黑色)。清朝的时候福州文人称:“煨乌,以高山、奇艮、墩洋之硬者,煨以谷壳。火色正,则纯黑如漆;火色偏,则拖白如汉玉;火色过,则碎矣。”
汶洋石
汶洋石是寿山石的一种产在汶洋村漏岭,石头质地类似石后-芙蓉石, 其硬度、透明度比芙蓉石强,结晶性条纹多,含水分与小裂纹多,含蜡度则低于芙蓉石。纯白的芙蓉石上品最忌沾染油脂,而大多汶洋石则需要上油保养。无裂无格的汶洋石结晶体,质地纯洁细嫩,可与芙蓉石媲美。 .
有白、红、黄,等颜色相兼的,表面脂润腻滑,它于1997年被新发现,1999年开始开采,之后名扬海内外。汶洋石的块度较大,石形多比较平整,是制作石章的理想材料,美中不足的是小裂纹较多。
乌鸦皮田石
乌鸦皮田石又称“蛤蟆皮田石”,专指表层含稀薄微透明黑斑的田石。因类似乌鸦背颈之羽毛,明亮富有光泽,或如癞蛤蟆的肌肤,点点黑斑,故名。其纹理或呈流纹或成条状,浓淡变幻,聚散有致,与田石的自身色彩形成强烈的对比,饶有韵趣。这类田石在标名时也可以在原石名前冠以“乌鸦皮”以显特色,如乌鸦皮田黄石、乌鸦皮红田冻石等。
溪蛋石
溪蛋石是寿山石中的一种它出于月洋溪,系前人在月洋山开采石材时遗下的残块,经暴雨、山洪冲汇,流入月洋溪,复经水、石长年冲击,洗净泥沙,磨尽棱角,始造成此圆浑浑、滚溜溜的溪蛋石。其质温润,微透明,形似卵,外黄内白,亦有石皮,肌理偶现红筋。与田石相似者,称为“溪蛋田”石.
福州寿山石中的溪蛋石根据产地不同分为两种:“溪管独石”是指散落寿山溪中的田坑石,因为主要出自中吸溪管屋附近而得名,行内称之为“溪管田石”和“小田黄”。因产地被通俗称为“寿山溪溪蛋石”这种田坑石人蕴水中,石质倍加莹澈,向为鉴藏家青睐。
“溪蛋石”是指出于月洋溪,系前人在月洋山开采石材时遗下的残块,经暴雨、山洪冲刷,流入月洋溪,复受水、石长年冲击,洗净泥沙,磨尽棱角,始造成此圆浑浑、滚溜溜的溪蛋石。它质温润,微透明,形似卵,外黄内白,亦有石皮,肌理偶现红筋。
两者区别在于前者母矿属于高山矿区滚落到溪里的,故石色多为红、白、黄、灰、黑、褐等色,外形呈不规则的鹅卵形,而后者母矿属于芙蓉矿区滚落到溪里的,故石色以淡黄色的居多,少见白色和红色的,冻体中多含芙蓉母矿特有的白色绵砂属硬质不可雕刻。
溪管田石
溪管田石又称“溪坂独石”、“溪中冻”。是埋藏溪旁水田中的田石被山洪冲荡而沉积溪底的矿块。寿山溪中偶有发现,因旧时在中坂溪管屋附近溪底积石最多,故以“溪管”命名。
田石久蕴水中,受其浸润,外表泛淡黄或暗赭,质地莹澈可爱,向为藏家所珍惜。
小高山石
小高山石色多黄、红、白,或各色相杂。它的石洞位于高山峰之东侧,因石中多含杂质,如泪痕点点。
野竹桁石
野竹桁石是寿山石的一种洞位于房栊岩旁。质粗劣,色有黄、白、紫、灰,肌理混杂白色块、粉白点。偶有与高山石相似的佳石出现,然不多见。
硬田石
硬田石又称“粗田石”。是指质地粗硬的田石。凡田石中含砂团、多裂痕,色黯质硬者,都列为
“硬田石”,以区别于质纯色佳的田坑宝石。 硬田、各坂所产肌质坚硬而粗劣的田黄,皮泛微绿,质如鹿目皮,甚至如牛旦皮,肌理或无纹,或纹路粗杂,通灵度差且含硕砂。质地略好的类于杂田。而杂田差的也类“硬田”。无一定标准,然而以硬田制作印章者,仍不失庄重品格,当优于其它山石,兹因属田石家族,无山石火气的“皇家”风度所致硬田、各坂所产肌质坚硬而粗劣的田黄,皮泛微绿,质如鹿目皮,甚至如牛旦皮,肌理或无纹,或纹路粗杂,通灵度差且含硕砂。质地略好的类于杂田。而杂田差的也类“硬田”。无一定标准,然而以硬田制作印章者,仍不失庄重品格,当优于其它山石,兹因属田石家族,无山石火气的“皇家”风度所致.
硬田石虽属田坑石类,但由于品位低,价格贱,大多数没有收藏价值。
月尾石(牛尾石)
月尾石,又名牛尾石,是寿山石的一种出产于与善伯山相连的月尾山的山麓之中,洞在杜陵坑北部的月尾溪旁。月尾峰树木茂盛,青翠葱茏,犹如一位盛装的倩女,与“和尚头”一般的高山峰迥然有别。这里还有一条小溪流入寿山溪,两溪交汇处称之双溪,山青水碧,景色诱人。
月尾石质地细润而较松,微透明或不透明,肌理中偶有白色或绿色斑点,主要有绿、紫二种,色泽深浅变化不同。主要有月尾紫石、月尾绿石两种。